「你要自費?還是用健保就好?」當必須立刻回答醫生這個問題時,你心中是如何評估的呢?
想要早日康復,成本不低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原本需要開膛剖肚,傷口大、復原久的手術,現在有「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能精準切除病灶、有零傷口的「HIFU海芙刀手術」讓恢復更快速。即使是難纏的癌症,免疫療法、標靶藥物、螺旋刀放射線治療等新技術,為醫病帶來新福音。
這些近年來才被廣泛運用的醫療技術,可以降低醫療照護的負擔,甚至不用住院。但在健保醫療資源有限的狀況下,這樣動輒數十萬的先進醫療,多數仍需要患者自費。
自費醫療到底有多花錢?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發布的2023年「癌症家庭負擔大調查」64%癌友有使用「自費醫療」,超過5成家庭認為經濟受到衝擊。雖然2023年已擴大達文西手術的健保手術給付項目,但相關機械手臂耗材等等,仍然需要病人自費。
如果是沒有納入健保給付的達文西手術,單次手術自費要價10到30萬。雖然傳統手術與達文西微創手術在癌症的復發率相當,但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盡可能少受點折騰仍是病人和家屬努力的方向。
除了達文西手術外,常見高於20萬的自費醫療及自費醫材還有:質子治療、特殊功能人工心律調節器、特殊材質生物組織心瓣膜、基因檢測、癌症免疫療法、癌症標靶藥物、螺旋刀放射線治療等項目。
醫療險彌補健保缺口,對症下藥少折磨
這些能夠對症下藥的「精準醫療」,可以幫助醫生制定個人化的療程,提升治癒率,並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等,例如質子治療和螺旋刀放射線治療,能夠集中能量在病灶上,降低癌症治療過程中,對健康細胞的傷害;比起傳統的X光治療,不會因為大規模的能量煞不住車,必須承受較大的副作用或多次療程。
而「基因檢測」和「標靶治療」更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運用癌症基因檢測,可以找出腫瘤帶有哪些癌症基因突變,讓醫生針對病患的基因特性精準下藥。
所幸這類自費醫療,可以透過「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或「防癌險」,支付立即性龐大的治療費用,例如肝癌標靶藥物費用每月約20萬元,可彌補收入中斷的損失,掌握治療黃金期及治療品質,讓病人安心養病,並提供家庭經濟保障。
保單需要健檢,手術、處置得看仔細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保險公司也提高承保年齡限制,推出適合中高齡的醫療險保單。目前台灣國人平均壽命約80歲,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所以足額的醫療保障可以讓生病時少受點苦,並避免增加退休後的財務負擔。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早期需要動刀切除的手術,現在可以改用新技術治療,例如許多開顱手術已被光子刀、珈瑪刀等放射線治療取代,腎結石改用「體外震波碎石器」取代剖腹手術後,當天就可以回家不用住院,其他常見的如:虹膜雷射術(青光眼)、大腸息肉切除術等都稱為「特定處置」而非「手術」了,所以在進行保單健檢時,可留意保單中的給付內容為「手術」或「處置」,以避免碰到與承保項目不符合而導致無法理賠的窘境。
年輕保險家庭,退休後醫療險照顧自己
台灣人愛買保單,卻也常常不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麼類型的保單,以為有買了保單就會有理賠,我們可以定期檢視持有的保單承保範圍是否有符合各人生階段的保障需求。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在發生疾病住院或手術醫療等事故可申請理賠之「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的民眾人數僅佔總人口的60%,「實支實付型醫療險」則不到總人口的50%。
在超高齡的社會,確保退休金及醫療費用足夠,已比身故後照顧遺屬迫切。若已屆退休且保單只有身故保障,也可考慮活化保單,例如將符合條件的終身壽險,轉換為醫療險、長照險或年金險,以支付未來可能發生的醫療費、照顧費或生活支出。
當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保障也要跟著與時俱進,「住院、手術、實支實付」是醫療險「先求有」的三大基礎,接續更應思考陸續補足「癌症」、「重大傷病」等進階保障,尤其是重大傷病保障,更是長壽世代醫療品質的最佳後盾。國泰世華銀行理財專家則建議,趁著債券利率仍高點時,運用長天期債券的利息支付每年保費,是兼具穩健收益和健康保障兩全其美的財務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