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OO公司創辦人,為了感謝大家的支持,特別和許多財經專家共同成立公益理財社團,每天提供必漲飆股資訊,幫助想要學習投資的有緣人…」偽裝成名人,誘導投資的「免費群組」,你相信了嗎?
金融詐騙手法推陳出新,2022年共發生6,600件假投資詐騙,總財損高達34億元。Covid-19疫情期間活動減少,「與其擺在銀行帳戶裡,不如拿出來投資」成為全民運動。詐騙受害人不乏高知識份子,究竟是如何落入詐騙集團的陷阱中呢?
破解投資詐術的四種心理陷阱,遠離金融詐騙
心理陷阱一:熱愛神奇偏方,好友有效就相信
如果你在做決定時,直覺會一直看到支持自己的有利的證據,並自動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時,有可能是出現了「確認性偏誤」的心理現象。在金融詐騙中,詐騙者往往會利用「確認偏誤」讓人們相信自己的投資是安全的。例如:「專業人士背書」、「他人投資績效」等,避而不談投資公司的背景或投資策略。
心理陷阱二:眼見一定為憑,落入自信心錯覺
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無知往往比知識更能讓人產生自信。心理學家認為,「無知」不是「缺乏知識」,而是腦中參雜大量不相干甚至誤導的經驗、理論、事實、直覺、比喻等等,讓當事人會誤以為那是可靠、準確的知識。例如加入會員課程或優先獲取市場資訊來取得特權感時,容易認為自己與眾不同,產生過度自信,難以辨識投資的真假。
心理陷阱三:容易日久生情,先加入就是先賺到
當人們擁有某樣物品的價值評估大於尚未擁有時,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稟賦效應」。就是無論你一開始認為它價值是多少,只要曾經擁有,其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就會上升。如果你很容易受到「免費試用」、「7天內可退貨」的承諾吸引,要特別記得,金融市場中,沒有所謂免費的午餐,凡是宣稱零成本、無風險等,很大機率都是投資詐騙話術。
心理陷阱四:迷戀代操快炒,追求短期致富
人在面對同樣數量的利得與損失時,損失更加難以忍受的現象稱為「損失厭惡」。根據經濟學家研究顯示,「損失」帶來的負效用是「利得正」效用的2至2.5倍。因此,「保證獲利」、「絕對保本保息」、「專家代操」等詐騙文案,其實是運用心理上因為害怕損失相信自己不會賠錢的規避心態,落入詐騙陷阱中。
真實案例:「學校沒教的賺錢秘密」,吸金34億元
常被封為「男版貴婦奈奈」的王姓涉嫌假教學誘騙上千人投資,2019年吸金34億後捲款潛逃歐洲的案例,堪稱近年最知名的金融詐騙。而成功的詐騙幾乎不出以下這三種情境:
1. 以專業財商人設吸收會員
王嫌發行的《房地產賺錢筆記》成為媒體話題,觸角不斷擴張到各種「賺錢祕密」;提倡不論是否工作都有「被動收入」,以3萬元終身會員資格吸引上萬名學員,幫助學員存款增加數百萬元、持續買進不動產等目標不再是夢想。
2. 施以小利套投資人的大利
幫忙「做」薪資證明,用3個月的資金流入紀錄來美化薪資收入,鼓勵會員向銀行高額貸款,再煽動委託王嫌代為操盤投資,大量吸取高額資金。
3. 宣稱保證高報酬低風險
王嫌以運用各國黃金價差,在價格低處購入,將購得的黃金磨成粉末運到高價市場出售的黃金跨國運送投資計畫,喊出一年20%~36%的驚人報酬率,每月帶來數千萬元的利潤,讓眾學員們拿出身家為這筆買賣買單。
💡 點擊看影片
麥擱騙啦!銀行與警方聯手揭密「投資詐騙」常見招數,幫你提高財商!
投資詐騙有跡可循,保證利潤明顯違法
高額利息是常見的吸金手段,根據《銀行法》,非銀行不得收受存款。向不特定人吸收資金給付與本金不相當的報酬的行為已經違法。投資詐騙最常利用民眾求財的心態,成功吸納會員。
參考歷史報酬率有助遠離詐騙
詐騙計劃愛以過高的報酬率吸引投資者,而參考實際的歷史報酬率有助於識別虛假,近五年台股和美股的年化報酬率變化來當作一參考標準,投資人要對投資工具的實際報酬表現有一定程度的認知。當投資標的表現優異,適當參與共享投資成果,更要謹慎評估超越大盤報酬所面對的挑戰及風險,實現更積極的理財準備。
整體近五年年化報酬率 |
台股加權股價指數 |
美股S&P 500指數 |
平均報酬率 |
13%~15% |
12%~14% |
最低報酬率 |
-22.4% |
-29.44% |
最高報酬率 |
25.4% |
28.9% |
資料來源:國泰世華銀行整理,整體近五年期間為2019~2023年,StockQ。
與政府金融監管的金融機構往來是遠離金融詐騙的第一步。由專業投資理財團隊,提供透明化與多樣化的投資策略,讓你的每一分錢,都在安全的環境中滾出合理又合法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