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本月專題

聯準會啟動預防性降息,將殺股市?
  • 日期:2024/05/24
  • 作者: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
預防性降息意味著經濟不陷入衰退,反可能帶來「股債雙漲」

鮑爾在5月FOMC會後,表示聯準會將耐心等待通膨回落,高利率可能維持更久。此番發言對比去年中鷹派的「higher for longer」(利率更高更久)、今年初鴿派的「控制通膨已經得到可觀成果」,顯然沒有明確方向,不僅讓第一季樂觀的股市降溫,也讓大家開始討論降息的可能情境。


降息將導致崩盤?衰退才是主因!

第一種情境,就是經濟即將衰退,聯準會因此啟動快速降息。這是一個較為常見的情境,絕大多數央行之所以降息,都跟經濟衰退有關。回顧歷史,快速降息、經濟衰退以及股市崩盤幾乎是三胞胎,這也是市場上許多人認為「聯準會一旦降息,股市就會大跌」的主因。不過,股市大跌反映的並非降息而是經濟衰退;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只要經濟不出狀況,聯準會的降息政策就不會對股市產生打壓效果。

去年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對今年的利率變化預期都呈現「快速降息」的態勢,反映了去年有許多經濟衰退的領先指標已經示警;不過,到了今年第一季之後,這些經濟衰退領先指標開始反轉、解除了警報。如今美國經濟可以說是領跑全球,通膨下降的同時就業市場保持強勢(見圖一),「經濟衰退將帶來快速降息」的邏輯難以成立,因此股民們自然無需對降息太過警戒。


圖一、CPI大幅下降,但就業市場仍維持穩健成長動能
資料來源:Bloomberg,國泰世華銀行整理。

軟著陸情境下,聯準會將採取「預防性降息」

第二種情境,則是「預防性降息」。什麼是預防性降息呢?通俗的說,就是聯準會為了避免過高的利率打擊了實體經濟,因此在經濟還沒出問題之前,就先著手調降利率。你可能會好奇,到底怎樣才算是「過高」?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聯準會設定的「基準利率」減去「通膨率」後得到的「實質利率」大於2%~3%就會產生緊縮效果;因此,假設通膨率回到2%的目標水準,那麼聯準會的利率就應該維持略低於4%~5%,超過這個利率就算是過高。

由於預防性降息限定「通膨下降卻沒有發生經濟衰退」的情境,因此歷史上只有兩次紀錄,分別是1995年與2019年(見圖二)。以1995年的經典案例來說,當時聯準會以連續降了3次1碼共3碼,剛好與FOMC點陣圖預估今年底利率仍維持在4.6%以上相呼應。在預防性降息的情境下,降息的幅度不會太大。以當前約5.3%的基準利率看,只要通膨率下降到2.5%,聯準會只要降3碼就能維持約2%的合理實質利率水準。


圖二、1995年與2019年兩次預防性降息,失業率維持平穩(註)
註:2019年降息後,失業率大幅上升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響。
資料來源:Bloomberg,國泰世華銀行整理。

「預防性降息」後,股債同漲?

目前美國經濟陷入硬著陸的機率很小,大概率會走向軟著陸甚至不著陸;在後面兩種情況下,只要通膨能夠順利回落,聯準會就很可能採取預防性降息。對於投資人來說,「股債反向」幾乎是個常識,但在這種情境下,股市受益於經濟表現良好、債市受益於長天期國債利率下降,因此將出現罕見的「股債同漲」(見圖三)。


圖三、降息前後股債市表現
資料來源:Bloomberg,國泰世華銀行整理。

當然,股債同漲之所以罕見,就是因為有太多因素都可能導致失敗,例如需求意外滑落、通膨率停在3%~4%過久導致通膨預期重新升溫等等。此外,美國房貸利率長期維持在6~7%以上,可能導致未來幾年房市交易的蕭條,高利率維持更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就更加廣泛。建議投資人在降息前夕,更該在樂觀中維持謹慎,控制好股債部位,才能順利應對各種可能的變化。

熱門活動

申購首選基金,享申購手續費優惠!
定期定額投資專案系列基金,持續投資滿三年,手續費0元
發揮你的ESG天賦人格,用投資參與永續,支持改變!

如您對我們的產品想進行瞭解或有投資意願者,請洽本行全台各分行之理財顧問 或洽本行服務專線:0800-818-001或立即線上留言

揭露事項與免責聲明

本報告為國泰世華銀行(下稱“本公司”)提供尊貴理財客戶之參考資料,並非針對特定客戶所作的投資建議,且在本報告撰寫過程中,並未考量讀者個別的財務狀況與需求,故本報告所提供的資訊無法適用於所有讀者。



本報告係根據本公司所取得的資訊加以彙集及研究分析,本公司並不保證各項資訊之完整性及正確性。本報告中所提出之意見係為本報告出版當時的意見,邇後相關資訊或意見若有變更,本公司將不會另行通知。本公司亦無義務持續更新本報告之內容或追蹤研究本報告所涵蓋之主題。本報告中提及的標的價格、價值及收益隨時可能因各種本公司無法控制之政治、經濟、市場等因素而產生變化。本報告中之各項預測,均係基於對目前所得資訊作合理假設下所完成,所以並不必然實現。本報告不得視為買賣有價證券或其他金融商品的要約或要約之引誘。

 

國泰金融集團(下稱“本集團”)所屬各公司可能個別基於特定目的且針對特定人士出具研究報告、提供口頭或書面的市場看法或投資建議(下稱“提供資訊”),鑑於提供資訊之單位、時間、對象及目的不同,本報告與本集團其他單位所提供資訊可能有不一致或相牴觸之情事;本集團所屬公司從事各項金融業務,包括但不限於銀行、保險、證券經紀、承銷、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證券投資信託等。本集團各公司對於本報告所涵蓋之標的可能有投資或其他業務往來關係,各公司從事交易之方向亦可能與本報告不一致,讀者應審慎評估自身投資風險,自行決定投資方針,不應以前述不一致或相抵觸為由,主張本公司或本集團其他成員有侵害讀者權益之情事。

 

2012年7月27日金管證投字第1010033031號函

台北市松仁路7號B1

TEL:02-8722-6666

十打開全文